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

        为实现深入贯彻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2023年9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颁布《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3版)》(职业编号:4-09-07-04),明确碳排放管理员
欢迎随时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EHS资料分享 EHS-Newsletter  2025-06-EHS-Newsletter总第232期

2025-06-EHS-Newsletter总第232期

来源:gsd_helen     发布日期:2025-07-23     点击数:12

有限空间=致命空间

——有限空间的安全管理


       根据有限空间事故公开数据收集整理, 2022年至2024年共计发生有限空间事故165起,平均每月发生4.58起,其中153起造成人员伤亡69起造成人员受伤,较大事故72起,一般事故81起,132起事故中存在盲目施救的情况


      如何避免操作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在制定操作规程或生产工艺设计时,是否有辨识有限空间窒息等风险,规定或设计中,防止人员进入操作或维修?这样,会大大降低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的几率。例如:化工企业常见的反应釜、储罐清洗等传统有限空间作业场景,《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工贸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通过工艺革新、设备改造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有限空间作业需求。” 这一规定直接将工艺优化取消有限空间作业列为优先级最高的防控措施。

 

一、事故案例

♦案例一:因未辨识出物料储存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连云港“2.19”轮船员一氧化碳中毒事故,4人死亡

       2025年2月,国际货轮“SUN IRIS”在进行货舱清洗作业时发生中毒事故,4名船员在货舱内身亡。事故调查指出,尽管事前做了氧气检测确认氧气水平达到标准但忽略了其他有毒气体的检测,卸货时船舶装载的椰子油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一氧化碳,船员在进入货舱清理残油时吸入大量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事故发生原因:

      1. 椰子油加热产生一氧化碳的危险尚未被广泛认知或警示。船员及船方未预见到椰子油在流点以上加热会释放一氧化碳,MSDS亦未提示此风险。


      2. 船东和船舶管理层在安全管理上未尽职责。该公司体系文件中已列明椰子油过热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但未对船舶载运进行风险评估,提醒船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也未针对油舱清舱作业制定专门安全措施和培训。船长和主管未要求进行一氧化碳检测或连续通风,也未准备应急救援设备,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3. 尽管按照一般规定进行了氧气检测和通风,但忽视了一氧化碳检测。

船舶公司在舱内通风换气、气体检测、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违反了上述安全生产法规的多项规定。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认识不到位,未依法履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职责,是导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不通风,不检测,直接作业,7死4伤——寿光潍坊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12”事故

       2024年10月12日,潍坊某公司3号玉米浆储罐(有限空间)内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7人死亡、4人受伤。事后调查认定,事发时作业人员在未充分通风、未进行气体检测、未佩戴呼吸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入罐内清理残浆,压抬上层覆膜使得产生的硫化氢逸出并扩散,导致人员伤亡。



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1.硫化氢产生并积聚在有限空间中。事发 3 号浆池两层覆膜编织布之间残存的玉米浆液混入了地下水等其他物质,玉米浆液中的蛋白质和亚硫酸盐长期在厌氧条件下存放,腐败发酵产生并在夹层鼓包内积聚了大量硫化氢气体。


      2.作业人员违规作业以及救援人员盲目施救。现场作业人员在未进行通风、检测,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违规进入浆池底部开展抽浆作业,作业过程中硫化氢有毒有害气体逸出并扩散,作业人员吸入后中毒晕倒。救援人员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盲目施救时相继中毒,造成伤亡人数扩大。



二、有限空间事故一旦发生,为何伤亡惨重

       有限空间是指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而人员可以进入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常见类型包括地下管沟、污水井、化粪池、沼气池、储罐、反应釜、锅炉间、船舱等。


       突发性强:有限空间中危险因素潜伏,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浓度急剧上升,让人瞬间失去意识。应急部统计表明,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6.8%


      救援困难:有限空间大多狭窄幽闭、入口狭小、内部环境复杂,专业救援难度大,即使专业救援人员前来也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正确方法才能成功救援。


      二次事故频发:由于周围人员往往未受专门培训、缺乏防护装备,盲目进入有限空间反而中毒或窒息,“一人遇险,多人遇难”是典型特征。根据应急部统计,87.4%的有限空间事故因未落实安全防护和盲目施救而导致伤亡扩大,形成悲剧性后果

 

三、有限空间作业,连续气体检测很重要

       有限空间由于通风不良,可使有毒气体、易燃气体积聚或氧气含量不足。典型的有毒气体包括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等,当有毒气体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就会损害健康乃至危及生命;而氧气含量降至19.5%以下即开始缺氧,降低人员体能和意识,低于10%便有可能失去意识。




       针对中毒、缺氧和可燃爆炸的风险,安全指导手册强调: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进行针对性检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空间作业中,事先检测气体浓度能及时发现有害气体积聚与氧气不足等风险,判断作业环境是否安全,直接防范中毒窒息和燃爆事故,因此所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气体检测,以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初检和复检均合格,有限空间也并非绝对安全,因为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是动态的,也就代表风险也是动态的:作业中继续发酵、化学反应或管道贯通等情况可能再次产生有毒气体;氧气也可能被耗减;有害气体不在检测仪的检测范围内:


      2023年1月5日发生在安徽省一起有限空间事故,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前进行了气体检测,发现检测仪数值正常,但救援人员闻到一股浓烈的松香水味道,原来普通的四合一检测仪无法检测到松香水中的苯系物。


     因此,检测时除了检测氧气、可燃气体(爆炸物)、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外还应当针对可能存在的气体种类进行检测!!!特别提示:食品和制药行业等涉及复杂原料或多种化学反应的行业要特别留意。

 

       作业人员在进入有限空间后,应始终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呼吸防护用品(如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或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等,即使气体检测暂时合格,也要以防万一;


      作业时必须持续送风排风,保持内部空气流通。监护人员在场外或专人负责实时使用检测仪监测气体浓度,若发现有毒气体浓度上升或探测器报警,应立即停止作业。


      监护人员应与作业人员保持通信,随时关注作业状态。一旦发现人员体征不适、气体浓度异常或防护设施失效等情况,应立即组织人员撤离,监护人员应制止无防护进入。



     除有害气体风险与窒息风险外,还要防范溺水、高温、触电等事故。应在入口处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标明正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防止无关人员误入


.....更多详情请联系课程助理(微信:GZGSD123)获取完整文件。







 


上一主题:2025-05-EHS-Newsletter总第2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