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危险化学品与

2023年12月11-12日共生代资深老师张凯老师受邀到雀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雀巢公司)进行为期两天的《危险化学品与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张凯老师是EHS 类课程专业讲师,有近 30 年工作经验,熟悉环保、工业卫生、安全管理
欢迎随时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EHS资料分享 EHS-Newsletter  环境健康安全快讯 2011年2月

环境健康安全快讯 2011年2月

来源:gsd02     发布日期:2011-12-21     点击数:2321
2010年,世界上多个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些极端事件给多国人民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此极端天气因何而起?与全球变暖又何密切联系呢?


极端天气,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编者:2010年,世界上多个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些极端事件给多国人民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此极端天气因何而起?与全球变暖又何密切联系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10年极端天气的大概情况:

年初,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极端严寒和暴风雪天气;春季,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则出现了少有的低温天气;5月初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一些地区相继遭受高强度的高温热浪袭击;7月,印度季风带来的暴雨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巴基斯坦发生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超过1600多人死亡,4000多万人受到影响,几乎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等等……2010年出现的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范围广、强度大、致灾重的特点。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是全球变暖惹的祸?

2007年,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观测到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未来将有可能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突出,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更是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如欧洲极为罕见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连出现高强度的高温热浪。美国在过去的近10年内出现的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是创纪录的低温天数的两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现的高温热浪、洪涝灾害事件中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IPCC的评估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繁出现?

对于强降水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从气象学原理上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分蒸发加大,致使水循环速率加快,导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的频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全球变暖仍将持续

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仍然在以每年2个ppm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6月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392ppm;并且,由于海洋的热惯性作用,即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能够保持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的气温仍然会继续上升。

全球极端天气如何影响粮价,威胁经济?

美国中文网报道:今年冬天的极端气候会威胁经济,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全球粮食供应链。据美联社报道,过去几年来,全球粮食需求增加,生产下降,已经将粮食库存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随着极端天气继续减少产量,库存进一步下降,粮价将被推的更高。

气象专家和天气风险分析家警告说,洪水和干旱今后几年将更频繁,破坏生产,导致供应持续紧张。在粮食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前,同天气相关的粮食减产或绝收将造成更多价格上涨。

由于降水持续异常偏少,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目前,中国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九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河南、山东大部地区已达特旱等级。

目前,山东已有2781万亩冬小麦受旱,24万人临时性饮水困难。山东省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杨振东表示,若春节前全省无有效降水,全省干旱概率将达到60年一遇。


全球农产品:频发灾害致国际农产品期货全线上涨

寒潮不断侵袭,干旱正在持续,2011年伊始,异常天气就开始在中国“发威”。中国气象中心日前表示,中国在2010年先后遭遇了干旱和洪涝灾害。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极端天气频发,在全球范围来看,2010年,小麦主产国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全境农业遭受严重打击,甚至一度颁发了小麦出口禁令。

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一份对世界主要农作物产量估测报告,报告下调对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预期,并提高对部分需求的预期。这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价12日全线上涨,大豆和玉米期价升至30个月新高。

报告还下调澳大利亚去年小麦产量2%至2500万吨。澳大利亚遭遇洪水,叠加俄罗斯和乌克兰控制小麦出口因素,预计将推升美国小麦出口量至18年来新高。

该报告还指出,“拉尼娜现象”正加剧南美洲地区干旱,势必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美国农业部预计,阿根廷玉米收成将下降6%至235万吨。



影响:全球大范围“粮价危机”山雨欲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去年6月到12月间上升了32%,甚至超过了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粮农组织已发出“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高企”的警告。

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经过连续6个月的上涨,现在的小麦价格几乎是去年6月的2倍,糖价已经达到近30年的最高点,猪肉价格相比2010年年初则上升了25%,油菜籽和奶制品等也都出现上涨。

粮价是百价之基。由粮价快速上涨所引发的涨价效应,使得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兴国家通胀率快速升高,个别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我国政府对极端天气的应对方法:

极端天气将“应急”这个专业的行政术语带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见,当极端天气开始威胁人们生命安全时,应急、应对就成了关键词。

通俗来讲,应急就是在发生特大、重大突发事故时,政府及公共机构对相关事件的处置。在普通人眼中,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极端天气引发的灾难,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更多的是政府部门统一协调以及公共机构的协同作战。法律,似乎并不为人所关注。

  事实上,我国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制建设,可以以2003年“非典”为界限。2003年之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各有关部门都是单独作战。“非典”爆发后,有关方面开始意识到: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不畅、协调不力表明,一事一办或临时处置的应对方式已经不能应对当代危机管理的需要。2003年5月12日,国务院制定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效控制了“非典”的进一步扩大,也让人们看到了法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

  2006年4月,国务院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也称国务院总值班室。该办公室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从上至下的统一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般情况下,极端天气到来前会有一个预警期。譬如高温天气,我们收看天气预报经常会出现“橙色高温警报”的字样。对有关部门而言,“橙色”意味着二级警报(其他一、三、四级的对应颜色分别为红、黄、蓝,一级为最高级别),需要启动一系列的措施。

  极端天气发生后,最先启动的是当地政府,政府的首要行为是“上报”。国家以及各地方出台的有关应急预案,基本都对“上报”规定了1-2个小时的时限。

与此同时,有关政府在“上报”的同时需要建立起一个临时的指挥机构,包括当地政府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这也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资料来源:科学前沿、中国天气网和大洋网)


中国国内各种重要预警分级资料:




download: Newsletter-2011-02.pdf


下一主题:2024-01-EHS-Newsletter总第215期
上一主题:环境健康安全快讯 2010年4月